隐翅虫皮炎是人体皮肤接触隐翅虫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数虫体在皮肤上爬行时并不放出毒素,只有当虫体被拍击或压碎时,释放毒素沾染皮肤而引发疾病。隐翅虫皮炎主要发生于面颈、胸、背、上肢、下肢等部位,局部呈线条状、点状或片状损害,可伴化脓性感染,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
隐翅虫是斑蝥一类的发疱甲虫,隐翅虫在人的皮肤上爬行时不引起反应,但在挤压虫体或隐翅虫的酒精浸液接触皮肤时就能引起损害。由于患者自觉或不自觉的拍打挤压隐翅虫,而使受损虫体释放毒素所致。
皮肤接触隐翅虫毒素,隐翅虫有致病作用,体内含有强酸性的毒素。当虫体被拍击或压碎时,皮肤会沾染释放的毒素,进而引发疾病。
隐翅虫常躲藏于草丛或树间等阴暗处,长时间处于草丛、树间给其造成接触人体的机会。
隐翅虫喜欢夜间在灯光附近飞行。
高温导致持续干旱后连续降雨,该地区易爆发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是一类常见的昆虫致病性皮肤病,夏秋两季发病率高。
常发生于面颈、胸、背、上肢、下肢等露出部位,环境差、树丛多的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
所有人均可好发,尤其是夏秋季节,天气热身体暴露面积增大,面颈、胸、背、上肢、下肢等露出部位常好发。
隐翅虫皮炎患者炎性反应较轻时仅造成皮肤红疹,持续几天后消失。炎性反应较重时红疹逐步发展成脓疱,患者有瘙痒、疼痛的感觉。
皮疹常发生于面颈、胸、背、上肢、下肢等露出部位,接触毒液2~4小时后皮肤上出现条索状、点状或斑片状、水肿性红斑。
一般12小时后皮肤上出现水疱,多为透明的薄疱,不少发展为脓疱或灰黑色坏死。在皮损周围可出现鲜红色丘疹或水疱,呈点状或片状,可因搔抓引起鲜红色糜烂面。
一般接触毒液2~4小时后会出现瘙痒、灼热或疼痛感。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广泛大面积的糜烂面或浅层的皮肤坏死,皮肤有瘙痒、灼痛,或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若炎症反应剧烈,脓疱扩散,容易引起发热、神经痛、浮肿、关节痛、呕吐等并发症。
当被虫子叮咬后出现皮疹、水疱、瘙痒、疼痛时,应及时就诊皮肤科,医生一般结合病史、皮肤视诊、皮肤组织病理学可明确诊断。
被虫子叮咬后出现皮疹、水疱、瘙痒、疼痛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隐翅虫皮炎患者因皮肤瘙痒、灼痛,影响正常生活时应及时就医。
当确诊隐翅虫皮炎患者出现广泛大面积的糜烂面或浅层的皮肤坏死,皮肤有瘙痒、灼痛,或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的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是否有挤压、拍打虫子?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疹、水疱、瘙痒、疼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发热、头痛、头晕、恶心、淋巴结肿大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皮肤视诊,观察皮疹的位置、大小、颜色、形状等,触诊有无肿痛,结合病史一般可明确诊断。
血常规有助于明确炎症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患者可通过血培养出致病菌,并通过药敏试验明确有效抗生素。
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患者出现以下几点可确诊为隐翅虫皮炎:
有昆虫叮咬病史或接触史。
有典型隐翅虫皮炎症状:红斑、脓疱、瘙痒、疼痛。
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隐翅虫皮炎表现。
发疹前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症状,患处有灼热感或神经痛,丘疹簇状分布不融合,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
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皮损初期为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基底潮红、瘙痒剧烈。后期严重时会出现水疱,且融合一片,并伴有瘙痒。此表现容易复发,但无明显季节性。
有明确的接触史病变局限于接触部位,皮疹形态单一,可起大疱。其边界清楚,病程短,去除病因后易治愈。
昆虫叮咬后可出现局部反应,表现为丘疹性荨麻疹或全身性过敏反应。
隐翅虫皮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一般治疗主要是对症解毒、减轻痛苦,药物治疗包括口服和外用药物,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式。
全身症状重者,可使用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赛庚啶、氯雷他定等。
皮损广泛者可使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有明显继发感染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发现后尽早用肥皂水洗净,然后涂皮康霜和恩肤霜软膏等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
若红肿明显或有糜烂者,可使用1%明矾液、3%硼酸溶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等湿敷,后涂炉甘石洗剂。
若有脓疱者,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以及2%甲紫或搽10%硫黄鱼石脂糊剂。
隐翅虫皮炎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隐翅虫皮炎通过积极及时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减轻症状,逐渐好转,预后一般较好。但患者痊愈后,其皮肤局部可能会留下暂时性的色素沉着,更甚者会出现表浅的瘢痕。
隐翅虫皮炎一般都能治愈。
隐翅虫皮炎经过有效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隐翅虫皮炎患者经治疗后两周复诊,复诊时通过皮肤视诊观察皮损颜色、面积变化,患者自觉不适症状是否减轻来判定治疗效果及病情变化。
隐翅虫皮炎患者的护理应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避免变应原为主。合理、均衡的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忌食辛辣、鱼虾、浓茶、咖啡、烟酒等。
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使内脏热毒蕴结,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鱼、虾、蟹等腥膻之品会助长湿热,食后能使皮肤瘙痒加重,不利于炎症的消退,故应忌食。
如橙子、草莓、柚子等,有一定的提高免疫力和抗敏作用。
隐翅虫皮炎患者应注意避免昆虫叮咬、遵医嘱使用日常药物以及保持皮肤清洁。定期观察皮肤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对其心理疏导。
保持环境卫生,消除住宅周围的杂草、垃圾,清除隐翅虫的滋生地,安装纱门、纱窗或挂蚊帐防止毒虫的侵入,如发现皮肤上落有虫体,不要用手直接拍击。
了解外用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使用。
避免用热水烫洗或过度清洁患处,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者沐浴露。
隐翅虫皮炎患者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皮疹有无变化。
隐翅虫皮炎不是传染性疾病,不需要对患者进行隔离,不需要家属同治。
隐翅虫皮炎的预防重点在于避免被隐翅虫叮咬与接触,生活中要学会识别隐翅虫,避免触碰或碾压隐翅虫。睡前关好门窗,室内安装纱窗或挂蚊帐,夜晚休息时应尽早熄灭室内灯光。
保持环境卫生,消除住宅周围的杂草、垃圾,清除隐翅虫的滋生地。
安装纱门、纱窗或挂蚊帐防止毒虫的侵入。
夜间睡觉熄灯,避免虫子喜光飞入室内。
隐翅虫附着于皮肤时不可用手指揉捏,最好用嘴吹掉或用器物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