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是以传导性聋以及鼓室积液、鼓膜完整、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分泌性中耳炎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在小儿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如发现有分泌性中耳炎表现,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按照病程长短,可以分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其中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小于3周;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约3~12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大于12周。
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部分患者会出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免疫因素也同时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同时,患者的居住环境等也可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出现咽鼓管阻塞时,中耳内出现负压,血管内部液体渗出,造成分泌性中耳炎。
部分患者分泌物中出现有细菌和病毒,提示其发生与感染有相关性。
具体机制不清,但是Ⅲ型、Ⅳ型变态反应参与该病的发生,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
部分胃食管反流、牙错位咬合、腭裂患者会出现分泌性中耳炎。
长期处于二手烟的环境中、婴幼儿哺乳姿势不当、居住环境不整洁、粉尘或细菌较多等均可诱发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冬春季多发,儿童多见,此疾病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儿童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可能由于儿童咽鼓管短而宽,近于水平,易使鼻部以及咽部的感染容易扩散至中耳。
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感冒病史,发病时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诉不清,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从而出现胆固醇肉芽肿以及粘连性中耳炎。
这种听力下降与体位的变化有关,大多为轻度听力下降,患者听不清别人讲话,但感觉自己说话声很响。
部分患儿会因为耳内出现疼痛而哭闹不止,次日清晨减轻,一般持续1~2天消失。
部分患者会出现间断的耳鸣,当打呵欠、擤鼻、改变头位时,还可出现气过水声。
常常有耳内闭塞感或耳胀,按压耳屏可暂时减轻不适感。
中耳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出而又未及时排除,因此出现胆固醇沉积以及肉芽形成。
中耳内部渗出物机化从而形成粘连性中耳炎,可出现听力下降。
因大量破坏黏膜纤毛和腺体,渗出物质不能排出导致机化,从而形成硬化斑块,患者可出现听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加重后,可造成鼓膜边缘性穿孔及鼓室黏骨膜坏死,鼓膜及外耳道的上皮组织移行到鼓室修复创面,从而形成胆脂瘤。患者可出现鼓膜穿孔、耳流脓、听力下降等。
分泌性中耳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疾病发展极其重要,尤其对于儿童,要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对于有疑似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通常建议至耳鼻喉科进行检查,通常进行鼓膜检查、听力测试以及颞骨CT等即可确诊。
如果感冒后出现耳鸣、耳部闷胀感、听力下降、耳痛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建议患者到耳鼻喉科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听力下降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耳痛、耳鸣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耳部闷胀感等症状)
近期是否有感染等情况?
家人有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史吗?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膜动度减低,同时伴有鼓膜内陷、色泽由正常的灰白色半透明状改变为橘黄色或琥珀色,见到气液平面。
音叉试验、纯音听阈测定等可以判定患者的听力受损程度。
可以看到鼓室以及乳突气房内是否有积液。
该项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腺样体增生或肥大。
该检查主要用于排除鼻咽癌等病变。
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痛、耳部闷胀感等。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膜动度减低,同时伴有鼓膜内陷,色泽由正常的灰白色半透明状改变为橘黄色或琥珀色,见到气液平面。听力测试出现听力下降,颞骨CT可以看到鼓室内的积液即可确诊。
急性中耳炎伴咽鼓管功能不良者可转换为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耳流脓等症状,分泌性中耳炎多病程较长,多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呈间断性,较轻,甚至无耳痛表现。
典型的鼻咽癌早期症状可为涕中带血、颈部包块,但有些患者耳部症状先于上述症状,癌肿在鼻咽部的黏膜下潜行,鼻内镜检查在早期不易发现,可通过后鼻孔镜或电子鼻咽镜检查明确诊断。
漏出的脑脊液积聚于鼓室时可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相似,但脑脊液耳漏多有头部外伤史,如颞骨骨折可通过颞骨CT或X线片加以鉴别。
以感音性耳聋、混合性耳聋为主,多见于气压损伤史或继发于镫骨手术后。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及邻近病灶,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平衡和消除中耳鼓室内的负压状况,通畅引流鼓室内的积液,防止鼓室粘连和中耳胆脂瘤及胆固醇肉芽肿的发生。
可以通过捏鼻鼓气法、导管法等改善咽鼓管通气。
可用鼻部喷剂减轻鼻塞症状。
如红霉素、头孢呋辛等主要用于控制急性期感染,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发挥激素的强大抗炎作用,注意逐渐加量、逐渐减量,避免长期应用。
可以使用促排药稀化积液,使之更容易排出。
可以使用促排药稀化积液,如桃金娘油胶囊、桉柠蒎、欧龙马等,使之更容易排出,并且可以增强咽鼓管中黏液纤毛输送系统的清除功能。
可在局部应用滴鼻药物或喷鼻剂,如1%麻黄素滴鼻液、鼻喷激素等,使咽鼓管口、鼻腔通畅。
可反复进行,抽出积液缓解患者不适,对清除分泌物快速有效。
较为黏稠的积液抽出有困难时,可以切开鼓膜,避免引起粘连性中耳炎。
为本病最有效方法,在鼓膜做放射张切口,吸净黏液后置管,留置时间一般在三年以下,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多可自行脱出。
对于腺样体肥大者需切除腺样体,鼻息肉者需要进行鼻息肉切除术,鼻中隔偏曲需要进行矫正术,若经上述治疗无效且未查出相关疾病,必要时可通过鼓室探查术、单纯乳突开放术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大多数情况下会在2~3周好转,多数可以治愈。但是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可逆的听力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建议3~6个月复诊听力测试,出现问题及时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为短暂性疾病,目前能治愈。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听力障碍等后遗症。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间隔3~6个月复诊,监测患者听力情况。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宜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忌食辛辣温热食物,禁食烧烤、海鲜等食物,多饮水,多吃苹果、绿色蔬菜等。
少食煎烤、油炸之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烧烤、海鲜等食物暂时避免食用。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易消化食物,如豆制品、稀饭等。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苹果、梨都是很好的选择。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要注意耳朵部位卫生,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注意休息,多喝水。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居住环境的整洁。
戒烟、戒酒,注意加强营养。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积极预防感冒,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居住环境的整洁。
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注意耳朵不要进水。
避免经常处于过于嘈杂的环境中,改善聆听环境。
平时注意关注听力下降、耳痛、耳鸣等症状有无改善,患者要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必要时3~6个月及时行听力测试,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要放松心情,学会转移注意力来缓解不适,不要过分紧张,对于疾病的治疗一定要有信心。
患者要遵照医嘱定期服药,按时复查,出现其他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复诊。
分泌性中耳炎与患者个人体质等关系较为密切,日常生活中应加以预防,应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个人体质,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坚持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避免熬夜、劳累等,预防感冒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接种流感疫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多饮水,加强营养。
日常生活中勤洗手、多通风,注意居住环境的整洁。
积极治疗可能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疾病,比如腺体样肥大等。
孩子出生后尽量母乳喂养,喂养新生儿时注意喂养姿势正确,使用奶瓶喂养时注意把婴儿头部抬高。
存在过敏史的患者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