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积水是颅脑外伤后的继发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脑挫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常见,大量的血性脑脊液对脑膜产生刺激,可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软膜和蛛网膜之间形成粘连,甚至堵塞蛛网膜绒毛,从而造成脑脊液回流障碍。患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出现脑室扩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病情将日益恶化。
多因血块直接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或因蛛网膜被红血球阻塞所致,患者可出现进行性脑室系统扩大,颅内压增高,伤后数小时至2周之内出现。
颅底蛛网膜继发性纤维粘连,以及脑脊液中蛋白含量的明显增高,蛛网膜颗粒吸收功能障碍,使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受阻。患者主要表现为正常颅压积水,但病情发展较慢。多见于伤后3周乃至半年,甚至1年始发病者。
外伤后脑积水最常见的病因是脑挫裂伤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量的血性脑脊液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从而引发脑积水,从而出现一系列颅内压力增高的症状。严重者出现昏迷,甚至称为植物人,危及生命。
外伤后脑积水最常见的病因,大量的血性脑脊液对脑膜产生刺激,可诱发无菌性炎症,致使脑脊液循环受阻,从而诱发脑积水。
重型脑损伤会导致脑脊液在脑室内回流障碍,常因脑室穿通伤或脑内血肿破入脑室,导致导水管、第四脑室出口处受阻,从而引发脑积水。
可导致脑干移位,从而造成环池闭塞或导水管受压,从而引发脑积水。
患者可出现严重脑膨出或移位,从而造成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障碍,可伴发脑积水。
颅内肿瘤、化脓性脑膜炎或者脑脓肿、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致使脑出血,以及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致使脑脊液回流障碍。
过去依靠气脑诊断,报道其发生率在21%~36%。近年来采用CT诊断,其发生率在1.3%~8%,也有报道重型脑外伤的发生率为10%。
外伤所致颅内幕上血肿者,如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
颅内肿瘤,尤其是颅后窝、中线部位及大脑半球的肿瘤者。
颅内寄生虫病及各种肉芽肿性病变者。
脑血管畸形者。
急性与慢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有急缓之分,急性发病时有严重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剧烈,有阵发性加重,恶心、呕吐频繁。慢性脑积水过程为渐进性,意识障碍与瞳孔变化发生较晚,一旦出现,继之即可能出现生命中枢衰竭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呈进行性加重,与脑挫裂伤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常见部位多为前额,当患者用力活动或低头时,症状明显加重,同时可出现喷射性呕吐等症状。
患者在急性脑外伤后,可出现持续性的意识丧失或短暂好转后又恶化的现象。
出现记忆力减退、思维变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变差等情况。
由于出现感觉性的运动共济失调,导致无法辨别肢体位置与运动方向,患者可出现走路不稳的情况。
患者可出现下肢肌肉僵硬,从而出现运动协调功能障碍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患者无法控制小便,出现随意排泄的情况。
患者自身情感不受控制,可表现为焦虑、抑郁、消极、易哭闹等情况,甚至会出现对所有事情漠不关心,表现冷淡。
有时可伴随体温升高或者体温不升。
会存在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主要表现为头痛剧烈、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昏迷、意识障碍,是目前青壮年致死、致残的重要病因。
外伤性脑积水可导致颅内压力骤升,并且脑疝是由于急剧的颅内压增高造成的,一旦有脑疝表现,应求早期诊断。由于脑疝晚期,脑干受损严重,即使积极抢救,预后仍不良。因此在做出脑积水诊断的同时应争取时间,积极就医,着重去除病因。
一旦出现头外伤应及时就诊,完善相关检查。
不明原因的头痛、频繁进食,以及无关的恶心、呕吐、意识不清,应该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急诊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视物不清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眼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频繁喷射性恶心以及呕吐,是否与进食有关等)
头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是否还有以下症状?(如发热、肢体活动障碍、视物不清等)
做过什么检查?治疗过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头颅CT扫描检查准确、快速、无损伤,是诊断颅内病变的首选检查。
磁共振也是无创伤性检查,但检查时间较长,且对颅骨骨质显现差。对于临床有怀疑但缺少确切诊断依据的病人应该作连续的CT、核磁共振成像随访检查。
经腰穿或小脑延髓池穿刺注入放射性同位素,然后用伽玛照相机观察,追踪同位素脑脊液循环的途径。正常情况下,24小时后即可到达大脑表面,48小时后大脑表面的同位素完全消失,同位素不能进入脑室内,而且两侧的流动和分布是对称的。
对颅内压增高的病人有一定危险,可诱发脑疝危险,应谨慎进行。
临床需要检测颅内压时,可以植入颅内压力传感器,进行持续检测,指导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时机。
既往脑血管、脑外伤病史者。
出现剧烈的疼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时,应高度怀疑该病。
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
外伤性脑积水的治疗既要考虑到病因治疗,也要对症治疗,还要避免其他因素引起颅内压增高。建议完善相关检查,尽早行手术治疗,以缓解病情,争取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作用快、作用力强,且持久、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为目前首选脱水药。应用甘露醇时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甘油很少导致电解质紊乱及反跳现象,晶体脱水药需在胶质渗透压正常时发挥作用,故20%人体白蛋白、冻干血浆等在降颅压治疗中也有一定作用。
可加甘露醇或葡萄糖中分2次静脉滴注,最好同时应用抗胃酸药、抗生素,以防胃出血及感染。
在外伤性脑积水的治疗中,其手术方法包括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侧脑室-心房分流术、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侧脑室-淋巴管分流术、侧脑室-胃分流术、侧脑室-上矢状窦分流术等,但应用最广泛的是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简称V-P手术。通常是作右侧侧脑室-腹腔分流,选择右侧的理由是尽可能避免损伤到左侧的语言中枢。
第四脑室出口以上梗阻。
第三脑室宽度小于7mm,存在巨大中间块或窄小,第三脑室底解剖变异。
不适合V-P分流术者可进行该项手术。
近年来由于现代光学技术的进步,内镜和手术器械的微型化以及激光的应用,内镜手术已逐渐变得安全可靠。利用内镜经侧脑室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来治疗梗阻性脑积水,以及在内镜直视下凝固脉络丛来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外伤性脑积水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故需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重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尽量避免出现脑萎缩、进行性痴呆等后遗症。
外伤性脑积水经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治愈率较低。
外伤性脑积水患者寿命因人而异,与病情缓急及严重程度有关,经积极治疗,有些患者可恢复工作或生活自理。病情严重,且错过有效治疗时机的患者,可出现死亡。
外伤性脑积水可导致患者出现脑损伤、脑细胞水肿,严重者可出现脑萎缩、进行性痴呆。
外伤性脑积水术后没有恶心、呕吐、头痛的患者,应每半年复查头颅CT,有症状的患者随时复查。
外伤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应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均衡的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合理控制总热量,忌食辛辣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
多进食流食,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忌海鲜发物,带鱼、虾、蟹等腥膻之品会助长湿热,不利于炎症的消退,故应忌食。
忌烟酒,减少烟酒对大脑的刺激。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例如小麦、高粱、芡实、蜂蜜、豆腐、鸡肉、韭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外伤性脑积水术后应嘱患者多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同时稳定病人情绪,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以免血压升高而加重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劝告患者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了解各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药物。
每日保证正常活动量,避免剧烈蹦跳活动。
引流管的位置: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应注意控制引流速度。
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活动及翻身时避免牵拉引流管。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
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引流管周围敷料清洁。
应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以免术后出现引流管感染引起颅内感染。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根据患者的状态,调节脑室腹腔引流管的阀门。
患者避免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当患者咳嗽和用力排便时,胸腹腔内压力增高,有诱发脑疝的危险。因此,要预防和及时治疗感冒,避免咳嗽。应鼓励能进食者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促进肠蠕动。已发生便秘者切勿用力屏气排便,可用缓泻药或低压小量灌肠通便,避免高压大量灌肠。
外伤性脑积水有明确的病因,可以针对病因,采取预防措施。对于诊断明确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情绪激动,避免用力咳嗽及大便干燥,同时注意保护头部,避免外伤。
对于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每年进行体检。
对于存在外伤史患者,无论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均需及时就医。
老年患者应每年体检,如果出现头痛、频繁恶心、呕吐、视物不清时,请立即就医。
脑血管疾病的病人需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不良刺激,维持血压平稳,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出血。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头部,避免头部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