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是由于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肛门良性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异物感、潮湿不洁,可有瘙痒、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剧痛。一般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症状时着重于减轻或消除症状,而非根治,以保守治疗为主。
齿状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淤血曲张,在肛门缘形成的圆形、椭圆形柔软包块。
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反复发作致肛缘局部皮肤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皮赘。
由肛门损伤后感染导致,或由肛裂引起肛周皮赘发炎和水肿形成。
常因过度用力导致肛门缘静脉破裂,血液渗出到结缔组织内,成为血栓,形成肛门部皮下圆形或椭圆形包块,伴剧痛。
外痔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根据其解剖学因素,直肠静脉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血液回流困难,容易淤积,目前主要有肛垫下移学说和静脉曲张学说。
直肠静脉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血液回流困难,容易淤积。人为直立动物,坐立时,肛门直肠位于最下部,重力和腹压导致局部静脉回流受阻。静脉血管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血液回流受粪便压迫影响,静脉穿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迂曲。
肛周的炎症可直接导致外痔形成。此外,也有肛周炎症反复刺激肛周组织,形成结缔组织而发生外痔。
长期饮酒和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可使局部充血。
肛周感染可引起静脉周围炎,使静脉失去弹性而扩张。
营养不良可使局部组织萎缩无力。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久坐、排便时间过久会造成肛管局部压力升高,血液回流受阻。熬夜、紧张焦虑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妊娠妇女、腹腔疾病,如腹部肿瘤、大量腹水可因腹内压升高压迫直肠肛管血液回流诱发痔。
外痔是一种常见疾病,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痔疮的发病率占肛肠疾病的87.25%,居首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以男性居多。
习惯性便秘者。
排便不规律、排便时间过长者。
久坐、久站人群,例如出租车司机、办公室文员等。
妊娠妇女,腹部压力增高导致血管血液回流不畅,易引发痔疮。
爱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人群,辛辣食物易引发血管扩张诱发痔疮。
外痔主要症状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瘙痒、疼痛和出血,不同类型的外痔可有不同症状,多数患者常无症状,仅觉肛门坠胀或有异物感,当有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时有剧痛。
一般患病初期仅觉肛门坠胀或有异物感,合并感染时可有疼痛。
肛周皮肤分泌物增多,患者常觉肛门部灼热、潮湿、瘙痒、活动过多或便后可加重。
患者用力排便后,肛缘皮下突起圆形或椭圆形包块,可有剧痛,活动或排便时疼痛加剧。
外痔被擦破或感染可有出血,或间歇性便后出血,色鲜红。
肉眼可见肛门部肿物,可因腹压增大而加重。
轻症患者只在便后脱垂,可还纳。重者需用手还纳,更严重者在活动时可脱垂,不能还纳。
由于外痔是长在肛门外的球状物,会阻碍肛门排出体内废气,导致腹胀。
外痔由于肛门不适,分泌物增多,经常有刺激感和瘙痒感,便后肛门部不易清洁,擦破后易出现肛门湿疹,感染后并发肛周脓肿。
外痔如果不治疗,长期慢性失血,易并发失血性贫血。
患者初期感觉肛门坠胀感或有异物感,随着病情加重,患者肛周皮肤分泌物增多,局部灼热、潮湿、排便时有出血,疼痛加剧时应及时就医。临床确诊时注意与肛管癌、直肠息肉等疾病相鉴别。
当外痔发展到有明显肛门不适、潮湿不洁、瘙痒感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经过长期严格非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疼痛剧烈,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肛肠外科就诊。
若患者具有其他伴发症状,如排便困难,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内科等。
肛门不适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肛门不适、潮湿不洁、瘙痒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活动或排便时疼痛加剧)
平时的饮食、排便习惯怎么样?
职业是什么?是否经常久坐或久站?
通常让患者取膝胸位或左侧卧位,观察肛门皮肤有无增厚、红肿、血性或脓性分泌物、皮疹及瘘管等肛门病变。
直肠指诊是肛门直肠疾病检查方法中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患者通常取膝胸位,医生用手指在患者肛门内进行触摸,能对肛门皮肤做痛觉、触觉、温度觉测试,可辅助检查肛管腔有否狭窄及肛门括约肌的紧张度,检查是否有肿物及其大小、质地等。
通过镜检观察黏膜颜色,有无溃疡、出血、息肉、肿瘤及异物等,可清楚的看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是诊断痔疮的基本方法。
通过血常规、生化功能检测、梅毒艾滋检测、凝血功能检测,明确患者有无其他感染,能否行手术。通过便常规、尿常规、便隐血等检查,明确患者有无合并消化道、泌尿系统疾病感染。
典型的外痔症状,肛门不适、异物感、潮湿不洁,可有瘙痒。
视诊检查看到外痔即可诊断为外痔。
肛管癌触之质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切除活检可明确诊断。
直肠癌在直肠指检时可扪到高低不平的硬块,而痔为暗红色圆形柔软的血管团。
低位带蒂息肉脱出肛门外易误诊为痔脱出,但息肉为圆形,实质性,有蒂,可活动,多见于儿童。
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之上,典型症状为无痛性血便、痔核脱出,一般通过直肠指诊可触及柔软的团块。
不同类型的外痔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重在减轻或消除症状,而非根治,以保守治疗为主。
在痔的初期和无症状的痔,只需增加纤维性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避免久坐或久站,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
有症状时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热敷,外敷消炎、止痛药物可缓解,不需手术。
一般用于术前或术后的患者,熏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消炎止痛,加速病变部位愈合的目的,多选用中药煎水煮沸。
常用的外敷药物包括痔疮膏和一些中草药,对于炎症性外痔有很好的润滑、收敛、消炎和消肿的作用。
外痔合并感染的患者可以口服抗生素对症治疗,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可口服止疼药。也可以服用一些中药,起到清热凉血的作用。
主要用于Ⅱ、Ⅲ、Ⅳ度内痔和混合痔的治疗,取侧卧位、截石位或俯卧位,骶管麻醉或局麻后,先扩肛4~6指,显露痔块,在痔块基底部两侧皮肤作Ⅴ形切口,分离痔块,直至显露肛管外括约肌。用止血钳于底部钳夹,贯穿缝扎后切除痔核。
主要适用于Ⅲ、Ⅳ度内痔,非手术疗法治疗失败的Ⅱ度内痔和环状痔,与传统手术比较具有疼痛轻微、手术时间短、病人恢复快等优点。
用于治疗血栓性外痔,在局麻下将痔表面的皮肤行梭形切除,摘除血栓,伤口内填入油纱布,不缝合创面。
痔疮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有红外线治疗、激光治疗、臭氧治疗等,其原理都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对肛周有害微生物进行消杀,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可以使用清热凉血祛风的中成药,比如凉血地黄汤。
治疗以清热利湿止泻为主,可以用止痛如神汤。
以健脾益气为主,可用补中益气汤。
可使用中成药,如五倍子汤、苦参汤等。
可以用桃花散、生肌玉红膏等。
可以用太宁栓、化痔栓等。
外痔经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一般都可活动良好的预后,但易复发。
外痔能够治愈,需保持良好的饮食、排便等生活习惯。
外痔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无症状外痔需自己定期观察,若出现出血、感染、疼痛等症状需复诊,外痔手术后10天左右复诊。
外痔患者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纤维性食物的摄入,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保证大便通畅。
宜多食用含纤维的食物,如玉米、芹菜、胡萝卜等,促进胃肠蠕动,利于大便排出。
宜饮用润肠饮料,如酸奶、蜂蜜、鲜榨果汁等,利于肠胃,促进排便。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痔疮患者肛门部血管受刺激易产生充血、水肿、扩张,可导致排便疼痛和肛门坠胀感,加剧或诱发痔疮发生。
忌吸烟、饮酒,易使静脉充血扩张,导致痔疮加重。
外痔的护理应以改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为主,手术患者应注意伤口的局部出血,感染等。经过积极护理,可缓解外痔的症状。
避免久坐、久站,养成运动的习惯,学习提肛运动以及肛门按摩。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肛门干燥、清洁,勤洗、勤换内裤。
避免熬夜、劳累,养成规律排便的良好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久。
定期观察大便颜色,进行肛门视诊、直肠指诊。
在生活中多关心患者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想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说出其不适感以对症治疗。
老年患者排便困难不要过度用力,超出心脑血管的承受程度将直接诱发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遇到外痔,如养成良好的饮食、排便、生活习惯,避免便秘、久坐、久站等,对预防复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每年至少检查一次便常规、便隐血,对于高危人群应每年两次。
外痔一般通过视诊可以观察到,高危人群每年一次肛门视诊。
5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做一次直肠指诊,有家族史者提前到40岁。
肛门镜检是直肠疾病检查的常规方法,操作简单,高危人群需每年检查一次。
改变久坐、久站的习惯,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肛门干燥、清洁。
避免劳累、熬夜,养成规律作息,按时排便,排便时间避免过长。
积极治疗肛周炎症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