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异常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肝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发生的生化和病理改变,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其他非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胆红素代谢异常、肝脏合成功能障碍以及毒物降解功能下降等肝功能异常改变。
不同类型肝损伤其病因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可能与药物因素、饮食习惯、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等有一定的关系,还存在肿瘤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共同参与其发病。
由嗜肝病毒感染引起,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可以检测血清病毒抗体或病毒核酸DNA或RNA以明确诊断。
近年脂肪肝很常见,肝功能也可以受损,在除外病毒性肝炎的情况下,如果患者血脂高,腹部彩超提示脂肪肝,没有饮酒史,可以考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在除外病毒性肝炎的情况下,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肝功能GGT,碱性磷酸酶升高有一定提示作用。
除外病毒性肝炎,又没有饮酒史,也无脂肪肝,可以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自免肝抗体谱以诊断。
所有的细菌和病毒感染(非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麻疹病毒等)都可以引起肝功能异常。
胆囊、胆管的结石、肿瘤、蛔虫等使胆汁淤积,如时间过长,可因胆汁对肝细胞的损害和肝内扩张的胆管对肝血窦的压迫造成肝缺血,引起肝细胞坏死。表现为梗阻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肝功能GGT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可引起肝淤血和缺氧,导致肝功能异常。
红细胞溶血破坏导致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有贫血表现,可以检查溶血抗体。
多为遗传性肝病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血色病、囊性纤维化、a1-抗胰蛋白酶缺陷症、Wilson氏病等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肝脏疾病,都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
如食用油腻、油炸 、辛辣食品等。
酒精进入肝内会氧化,从而形成有害物质乙醛,可以直接损害肝脏,而导致肝功异常。
包括长途跋涉、熬夜、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压力过大、情绪波动、暴怒和斗殴以及房事过频等。
药物可引起肝脏炎症和中毒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
如感冒、腹泻、胆囊炎、消化道大出血也可以导致肝功能异常。
肝功能异常是常见病,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其他非肝脏疾病。
其中酒精性肝病在欧美地区多见,近年在我国发病率也有上升,我国部分地区成人患病率为4%~6%。
自身免疫性肝病多表现为女性多发,男女比例为1:4,好发于30~50岁。
甲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乙肝、丙肝主要通过血液、性生活以及母婴垂直途径进行传播。
长期熬夜者。
长期高脂油腻饮食者。
长期服用有肝毒性药物者。
长期过量饮酒者。
肝功能异常可表现为消化功能障碍、肝细胞损害、胆红素代谢异常、脂肪代谢障碍、维生素代谢障碍、凝血因子合成障碍以及激素代谢异常等。
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厌油、恶心、呕吐等。
可导致患者出现黄疸。
肝源性糖尿病或低血糖。
可致血脂含量改变,胆固醇合成及酯化能力降低,可形成脂肪肝。
严重时导致腹腔积液、胸水等。
血清转氨酶等酶类增高,而胆碱脂酶降低,可致乏力、易倦、嗜睡等。
会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皮肤粗糙、夜盲、唇舌炎症、水肿、皮肤出血、骨质疏松等。
性欲减退、月经失调、皮肤小动脉扩张,出现蜘蛛痣、肝掌、脸色黝黑等。
可引起肝脏物质代谢障碍和解毒功能降低,影响神经、肌肉的功能。
严重肝损伤、肝功能异常可导致肝衰竭,患者可并发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肝癌等。
肝功能异常患者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要定期进行体检。对于有疑似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肝功能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食欲减退、疲倦、恶心、厌油、蜘蛛痣、肝掌等,高度怀疑肝功能异常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通常可以去肝病科就诊检查。
部分医院可能没有肝病科,此时患者也可以到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感染科就诊。
肝功能检查如何?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食欲减退、疲倦、恶心、厌油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黄疸、蜘蛛痣、肝掌等等症状)
平时饮食习惯是什么?是否酗酒?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包括血清酶类,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C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
检测直接和间接胆红素、胆汁酸等。
包括血浆的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
病毒性肝炎相关抗体(乙肝五项,抗HCV、抗HAV、抗HEV),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抗体(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肝脏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等)。
通过检查可以确定肝脏是否增大,是否存在强回声,肝内管道是否清晰,肝内血流信号是否正常等。可以初步确定疾病以及疾病类型。
确定肝密度是否呈弥漫性减低,在未行增强扫描时门静脉和肝静脉分支是否清晰可见。可以更好的确定疾病的类型。
主要是用来确定患者的病因,对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肝硬化等疾病。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诊断:
有无酒精、药物服用史等,有无相关的致病因素。
出现食欲减退、乏力、黄疸、牙龈出血等相关症状,高度怀疑肝功能异常。
可以通过肝功能指标是否异常、腹部B超以及肝炎病毒标志物等加以诊断。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以及其他非肝脏疾病均可以引起肝功能异常,需要加以鉴别。病毒性肝炎需要与药物性或中毒性肝损伤区别,主要根据流行性病学、服药或接触毒物史和血清学标志进行鉴别。
要查明肝功能异常的病因,针对不同的表现和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保肝、降黄、抗病毒、降脂等对症治疗,标本兼治。
肝功能异常的原因较多,中国以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炎等为主。肝功能异常可以选择护肝降酶类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的有异甘草酸镁、水飞蓟宾、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铵、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根据不同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可以选择上述不同的护肝药物:
酒精性肝病可以选用水飞蓟宾,这一类药物对酒精性肝病效果较好。
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可以选用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以及异甘草酸镁等药物保肝降酶。活动性乙肝及丙肝需使用核苷类似物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脂肪肝引起的肝损害可以选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如果明确诊断为肝癌,需行肝脏切除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病灶。
适用于有失代偿肝硬化病史、已经不适合肝脏切除的肝功能异常者。目的是将健康的肝脏供体移植到患者体内,代替患者的肝脏。
如果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疾病引起的肝功能异常,要及时对症治疗。如考虑药物性肝损害,须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如剧烈运动以后、劳累、睡眠不佳等引起的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常无须用药也可自行恢复,具体原因需具体分析。
肝功能异常需进行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肝功能异常依病因不同,预后不一,部分患者可治愈,部分患者经治疗,可缓解症状,延缓病情恶化。
肝功能异常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肝功能指标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终末期肝病肝功能异常者预后不良,常死于并发症。
慢性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在临床恢复后两年内每六个月复查一次病毒指标。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如病情处于稳定期,每1.5~3个月复查一次,活动期每0.5~1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
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要做到戒酒,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避免吃有刺激性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这样反而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要适量摄入蛋白质、少量脂肪、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必不可少,但不要过多,可以吃一些瘦肉、鱼类、乳类、花生、豆类等。
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日常饮食宜选择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多食用菌类食品,如木耳、香菇、蘑菇等,能提高免疫力,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不能暴饮暴食,滥用补品,擅自用药。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护理应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避免熬夜劳累或者滥用药物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害。
遵医嘱使用药物,忌滥用药物,以免损伤肝功能。
患者应注意活动与休息,避免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定期复诊。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平时要多食用菌类食品,如木耳、香菇、蘑菇等,能提高免疫力。
不吸烟、不饮酒,减少肝脏负担。
多饮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保持心情舒畅。
适量运动,如散步、踏青、打球,避免超重肥胖。
保证休息,肝功能异常者不可从事过于激烈和繁重的运动和劳动,否则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对病情不利。
不可乱服药,因为绝大多数药物都经过肝脏代谢,而且不少药物对肝脏有害,会引起肝脏的药物性伤害,加重肝损伤。
定期检查,每隔半个月至一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