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是临床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后者又可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囊肿,其中先天性肝囊肿临床最为多见。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仅在做B超检查或腹部手术时发现,预后一般较好。
我国目前采用病因学分型体系,将肝囊肿分为以下两大类:
寄生虫性肝囊肿又称为肝包虫病,可细分为肝囊型和肝泡型。
包括肿瘤性肝囊肿、炎症性肝囊肿、创伤性肝囊肿。
属于肝脏的良性囊性病变,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可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和多囊肝病。
肝囊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使肝脏出现囊性病变的一组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可分为寄生虫性或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前者以肝包虫病为多见;后者可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及肿瘤性囊肿,以先天性肝囊肿为多见。
寄生虫性肝囊肿主要是细粒棘球蚴虫和多房棘球蚴虫感染导致,多见于牧区。
肿瘤性肝囊肿:肿瘤转移至肝脏导致继发性肝囊肿。
炎症性肝囊肿:主要是肝内胆管的炎症或结石导致胆管狭窄,形成的潴留性囊肿,较少见。
创伤性肝囊肿:外伤后形成的假性囊肿,由于肝包膜完整,外伤所导致的积血或积液吸收之后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的囊肿。
主要是考虑为先天因素所致,很有可能是因为胚胎时期肝内胆管和淋巴管发育障碍有一定的关系,相连的胆管形成。
尤其在牧区生活或到牧区旅行的人群,如不注意饮食卫生,易感染寄生虫性肝囊肿。
孕妇在孕期感染易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出现先天性肝囊肿。
可导致肝脏假性囊肿。
肝囊肿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单发性肝囊肿占人群的2.5%~18%,多发性肝囊肿以40~70岁女性多见。而寄生虫性肝囊肿又称肝棘球蚴病,多发于畜牧业地区,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寄生虫性肝囊肿的高发区。
牧区寄生虫较多,导致肝包虫病的细粒棘球蚴虫和多房棘球蚴虫可经粪-口传播。
多见于遗传性肝囊肿。
肝囊肿的典型症状就是上腹不适、隐痛、餐后饱胀、上腹肿块,但这一症状多见于肝囊肿较大时。多数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半数以上无任何症状,不少患者因慢性并发症、伴发病或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
肝囊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则可因压迫邻近脏器而出现食后饱胀、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不适等症状。体格检查可能触及右上腹肿块和肝大,肿块与肝相连、表面光滑、带囊性感,无明显压痛而可随呼吸上下移动。
囊肿破裂或囊内出血、带蒂囊肿扭转可引起突发上腹疼痛,囊内发生感染则可出现畏寒、发热。其中以棘球蚴囊肿破入腹腔最为常见,多数患者会因此产生过敏反应,部分患者有严重的过敏反应、休克等表现。
由于肝囊肿压迫导致,或者由于长期多发性肝囊肿导致肝脏纤维化,从而导致肝脏血液回流受阻,出现门静脉高压,也可导致肝胆管受阻或肝功能下降,导致胆色素排出或代谢异常,出现黄疸。
肝囊肿的主要治疗原则就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进展、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及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遗传病史等,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对于有疑似肝囊肿临床表现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出现肝脏影像学异常,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异常肝脏影像,并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等症状,高度怀疑肝囊肿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肝囊肿的患者,若出现突然腹痛、下半身水肿、黄疸,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急腹症,需去肝胆外科就诊。
出现不舒服的现象有多长时间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呕吐、黄疸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呼吸困难、腹痛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近期有无去过牧区?
体格检查可触及右上腹肿块或肝大,肿块与肝相连,带囊性感,无明显压痛并可随呼吸上下移动,多发性肝囊肿可在肝表面触及多个囊性软结节。
B超为诊断肝囊肿的首选方法,典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液性暗区,壁薄,边界清晰、光滑,后壁及深部组织回声增强。
可明确囊肿的大小、部位、形态和数目,CT显示肝囊肿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边缘清晰、光滑,注射造影剂后病灶无增强,与周围肝组织对比明显提高。
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法等,主要用于辅助诊断肝包虫病。
通过检查可以确定患者白细胞、血细胞、中性粒细胞的计数,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确定肝脏是否存在炎症疾病。
通过该检查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癌症病变,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有典型肝囊肿症状,即上腹不适、隐痛、餐后饱胀、上腹肿块等。
体格检查可触及右上腹肿块或肝大。
有典型B超表现,肝脏圆形或椭圆形的液性暗区。
肝脓肿的典型表现为高热、右上腹胀痛、肝区叩痛,其它可有畏寒、恶心、纳差、消瘦、黄疸等,超过半数以上的病人有超过39℃以上的高热,可根据症状和影像学检查鉴别。
B超检查肝脏下方显示界限清楚的低回声区,并可查明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和范围及是否合并胆管内结石,可与肝囊肿鉴别。
肝血管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多用影像学检查确诊。B超检查最为简单、精确,表现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鉴别。
由于肝囊肿为一组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肝囊肿患者进行疾病教育、影像学监测和手术治疗。
药物多选择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其中甲苯咪唑、阿苯达唑较为常用,是不可缺少的治疗寄生虫肝囊肿的辅助手段,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包虫囊≥5cm的肝囊型包虫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治疗,并定期随访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以判断疗效和用药时间。
适用于肝囊肿巨大而又出现症状者。对并发感染、囊内出血者,可在开窗术后放置引流管,待引流液清亮、正常后拔除引流管。对囊液含有胆汁者,应寻找胆管漏口予以缝合、置管。
对病变局限于肝的一段或一叶,且伴有症状,或开窗术效果不佳者,也可行病变肝段或肝叶切除术。
肝囊肿还可以进行超声引导下的囊肿穿刺,适用于病变较浅,或无法手术的患者,但该方法容易复发。
肝囊肿目前可治愈,经过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患者只要积极的进行治疗,是可以治愈的,首先要确定患病类型以及病因,然后选择对应的方式治疗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或者手术来根治疾病。
肝囊肿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手术恢复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肝囊肿治疗术后应复查,检查伤口恢复情况及肝脏恢复情况,达到治疗目标后半年复查B超一次,防止囊肿复发。
肝囊肿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正常或维持理想水平为主,还应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建立平衡健康的饮食食谱。
饮食应清淡,多喝水、少喝酒,防止对肝脏造成不良影响。
少喝白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忌食辛辣、油腻、高糖的食物,减少食物中脂肪含量及总热量。
肝囊肿患者要保持身体放松,心情舒畅,促进身体消化正常,还需避免发生感染或在感染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情绪激动时容易影响机体恢复。
术后短期内应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待痊愈后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恢复生活节奏。
术后伤口应保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
患者要经常观察自身症状,监测有无浮肿、尿的改变及血压变化等。
患者应注意保护肝脏,避免服用可造成肝损害的药物,服药前应询问医生。
肝囊肿病因明确,目前已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也有一定益处。
如果到牧区游览,务必注意食物卫生,避免误食虫卵而患病。
注意保护肝脏,避免酗酒或者服用肝损伤药物,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