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颞叶、额叶和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性脑损害。本病男女均可受累,儿童和老人多见,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性接触或母婴传播等途径。可有一系列前期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治疗2~4周后基本可痊愈。
根据疱疹病毒的类型分为两型:
发病无季节性、地区性,无性別差异,任何年龄均可患病。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潜伏在嗅球、嗅束及三叉神经感觉节等部位,并易诱发脑炎。
多见于新生儿及1岁以下的婴儿。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潜伏在骶髓后根节而易诱发生殖器反复疱疹性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HSV)是一种嗜神经性DNA病毒,有两种血清型,即HSV-1和HSV-2。患者和健康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HSV-1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或母婴传播。人类大约90%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由HSV-1引起,仅约10%由HSV-2所致。
HSV-1感染通常局限于口咽部,通过呼吸道飞沫或分泌物直接接触传播给易感者,病毒先引起口腔或呼吸道原发感染,在口咽部黏膜进行复制,然后沿三叉神经分支轴索逆行至三叉神经节并潜伏。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受到非特异性刺激如各种应激反应、发热,紫外线和组织损害等情况下,潜伏的HSV激活,经三叉神经分支到达颅底脑膜。引起颞叶和额叶眶回坏死,约半数以上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起因于这种内源性病毒活化。另外,约25%病例为原发感染,病毒经嗅球和嗅束直接侵入脑叶,或口腔感染后病毒经三叉神经入脑引起脑炎。
HSV-2所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主要发生在新生儿,是新生儿通过产道时感染HSV-2所致。
吸烟、嗜酒以及不规律作息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病毒易侵袭人体,导致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患有恶性肿瘤、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导致免疫力下降的疾病,易激活潜伏期内的病毒导致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占所有脑炎的5%~20%,占病毒性脑炎的20%~68%。该病的发病率无季节差异性,男女均可受累,儿童和老人多见。在全球范围内,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年发病率可达到0.2~0.4/10万。该病在20世纪70年代前的病死率较高,在20世纪90年代后,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的广泛应用使得病死率明显下降。
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性接触或母婴传播。
男女均可受累,儿童和老人多见。
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易感。
患者可以有一系列的前期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继之出现情感淡漠、反应迟钝、意识障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脑部症状。在免疫力缺陷及使用免疫力抑制剂的患者,以上症状可能更加轻微或不典型。
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前驱期可有发热(38 ℃~40℃)、咽痛、咳嗽、恶心、呕吐、肌痛、疲乏及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不超过2周。
首发症状多突出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和人格改变,如错觉、虚构、懒散情感、淡漠、缄默、幼稚、行为冲动或怪异、幻觉、妄想等。部分患者可因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而就诊于精神科,其后认知功能障碍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及内省力缺乏等。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表现,如偏瘫、偏盲、眼肌麻痹等,局灶性症状两侧多不对称。亦可有多种形式的锥体外系表现,如扭转手足徐动或舞蹈样多动。
常有癫痫发作,可为部分性或全身性。部分患者可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自动症(如咂嘴、咀嚼、吞咽、舔舌、流涎等),重症患者可呈癫痫持续状态。
颅高压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脑疝。
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昏迷,或者表现为去皮质或去大脑强直状态。神经系统查体主要表现为高级智能和精神行为障碍,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可有轻度脑膜刺激征。
多见于一岁以下的婴儿,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局灶性偏瘫、记忆障碍,进行性表现出注意力涣散、反应迟钝、言语减少、情感淡漠、表情呆滞等精神症状。
上呼吸道感染,如发热、畏寒、咳嗽、咳痰等症状;有疱疹病史相关的症状,如有口腔周围的簇集性小水疱等。
可以有反复发作的重复刻板的自体扭动或抽搐,或四肢痉挛、牙关紧闭、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等。部分患者可以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因为卧床、误吸等引起肺部感染,如发热、咳嗽、咳痰,严重者需要机械辅助通气。
长期卧床可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红肿,严重者可出现肺栓塞危机生命。
褥疮出现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时间无法活动所致,因为患者无法运动,导致部位长时间受到压迫,容易导致疾病出现。
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故突发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意识欠佳、人格改变、记忆丧失或肢体抽搐等,应该及时就医。如果出现意识丧失、晕厥、意识丧失等,应该立即拨打120就医。
大多数患者有前期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需要及时就医。
出现精神障碍症状,如情感淡漠、反应迟钝、意识障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应该及时就诊。
很多患儿及成人使用免疫力抑制剂的症状不典型,出现突发的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应该及时就诊。
当患者表现出意识下降、四肢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时,可以选择急诊科、神经内科就诊。
如果是儿童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去儿科就诊。
发热、头痛几天了?都有什么症状?
发热是持续性的吗?头痛是持续性的还是间断性的?
是否服用退烧止痛药物?是否有效?
整体的症状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口面部疱疹病史?
是否有抽搐、晕倒、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可见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
早期即可出现脑电波异常,常表现为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单侧或双侧额区异常更明显,甚至可出现颞区的尖波与棘波。
大约50%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出现一侧或两侧颞叶和(或)额叶低密度灶,病灶常边界不清,部分有占位效应。若在低密度灶中有点片状高密度灶,提示有出血。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症状出现后的最初4~5天内,头颅CT检查可能是正常的,此时头颅MRI对早期诊断和显示病灶帮助较大。
颅内压正常或轻中度增高,个别可明显增高;白细胞数可正常或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在感染的早期多形核粒细胞可占优势,但随后迅速转变为淋巴细胞占优势;脑脊液可有红细胞数增多。除外腰椎穿刺损伤则提示病灶有出血;蛋白质含最正常或轻、中度增高,多低于1.5g/L。
应用Westem印迹法,间接免疫荧光测定及ELISA法,抽取双份血清和双份脑脊液作HSV抗体的动态观察。双份抗体有增高的趋势,滴度在1:80以上,病程中2次及2次以上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加,血及脑脊液的抗体比值<40,均可确诊。
脑脊液中HSV-DNA可早期快速诊断。但是由于PCR技术具有高度敏感性,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脑活检发现神经细胞核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电镜下发现HSV病毒颗粒是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金标准。但是脑活检为有创性检查,不易被接受。随着阿昔洛韦治疗及PCR检测手段的出现,脑活检已很少实施。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如下:
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咳嗽等,有疱疹病史。
起病急,病情重。
明显的精神行为异常,认知功能下降、癫痫、意识障碍。
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多数正常,有灶性出血时红细胞数增多。
脑电图以颞叶额叶损害为主的弥漫性异常及癫痫样放电,神经影像学发现颞叶、额叶及边缘叶的炎症性异常信号,以及伴有灶性出血时的混杂性高信号。
包括乙型病毒脑炎、腮腺炎病毒脑炎、麻疹病毒脑炎、巨细胞病毒性脑炎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往往急性起病,进展迅速。但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比临床特征并没有特殊之处,往往需要从地理特征、发病季节,特殊病毒接触史,如动物咬伤,基础疾病等病史获得鉴别诊断参考依据,而最终鉴别诊断需要依靠血清或脑脊液病毒抗原抗体检查。
由于临床上多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精神症状、痛性发作、运动障碍及意识水平的降低,而需要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相鉴别。该病常见于年轻女性,可伴发卵巢畸胎瘤。脑脊液和(或)血清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可与HSE相鉴别,而部分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可继发抗NMDA受体脑炎。
临床表现往往容易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相混淆,该病常见于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急性起病,表现为脑实质,脑膜、脑干、小脑和脊髓等部位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多显示皮质下白质多灶性改变,同时可累及白质和白质内核团,病毒学和相关抗体检查阴性。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灰质受累显著,精神症状突出,智能障碍较明显,少数患者可有口唇疱疹史,一般不会出现脊髓损害体征。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辅以免疫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防止并发症的治疗。
该药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首选药物,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是广谱抗病毒药物。对HSV-1和HSV-2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对巨细胞病毒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若病情较重,可延长治疗时间或者再重复治疗一个疗程。当临床提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或不能排除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时,应立即给予阿昔洛韦治疗,不应等待病毒学结果而延误用药。
化学结构与阿昔洛韦相似,但在侧链上多一个羟基,增强了抑制病毒DNA合成的作用。更昔洛韦的抗病毒谱与阿昔洛韦类似,更昔洛韦对阿昔洛韦耐药的HSV突变株亦敏感,对巨细胞病毒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主要不良反应是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
对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本病尚有争议,目前仍没有确切依据支持所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理论上,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神经炎症反应而获益,但同时也会加剧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而加重病情,仅对于严重脑水肿不适于腰椎穿刺患者可酌情使用。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无需手术治疗。
对高热抽搐、精神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者,可分别给予降温、抗癫痫、镇静和脱水降颅压治疗。
对昏迷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营养代谢支持治疗。
恢复期可采用理疗按摩、针灸等帮助肢体功能恢复。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预后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是否及时。本病未经抗病毒治疗,治疗不及时或不充分以及病情严重者,预后不良,死亡率可达60% ~ 80%。发病数日内及时给予足量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或病情较轻者,多数患者可治愈。但约10%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瘫痪等后遗症。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经过积极、充分治疗可以治愈。
如果早诊断、早治疗,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病情严重及引起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患者在治疗后一个月复诊,明确病情和症状是否改善。
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恰当的饮食调理,对于疾病的预后非常重要。
准备可口、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食,少量多餐,在病人意识清醒的时候鼓励其进餐,并耐心进食。
对于保留胃管的患者,应该给予高蛋白及含丰富营养的流食,每次进200~300ml,5~8次/天,再用温开水送服注入胃管冲洗,保持胃管清洁。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病死率高,病情险恶,恰当的护理尤为重要。需要细心观察护理,配合医生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取得最佳的疗效。
经常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解释各种检查及治疗措施的重要性,及时解除焦虑、恐惧等不稳定情绪,使之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及时告诉治疗效果和身体恢复情况,消除其顾虑。早期患者意识模糊,可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的发生。每日进行口腔、会阴及皮肤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多食新鲜的鱼肉、蔬菜、水果等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向患者介绍周围环境和主管医师负责护士等,以消除陌生感,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通风、温度适中,病室物体表面、地板、空气消毒,使患者舒适度增加。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注意生活规律,适当运动,保持乐观的心态,加强营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嘱坚持服药,并定期到医院检查。
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加强思想交流,态度和蔼,了解其忧虑所在,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解除顾虑,对同时具有瘫痪、震颤、行走困难的患者,还应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训练其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患者多发生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效果差,副作用多。因此,主要采取冰帽作头部物理降温,使用冰帽时注意冰块不能皮肤直接接触,以防局部冻伤。
高热时要充分给病人补充水分,热退后及时更换掉汗湿的衣服。还有患者会出现抽搐症状,注意发作时将头侧向一边,口腔内放牙垫,下颌托起,以减少呼吸道梗阻。出现昏睡时,让患者采取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以便随时排除分泌物。
目前无明确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只要疑似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应该及早就医。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目前无较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平时注意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规律作息时间,保证心情愉悦,注意饮食合理,可以增强抵抗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