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沟炎指甲周围皮肤皱襞的急性炎症反应,常为细菌和(或)真菌感染引起。急性细菌性甲沟炎也称急性化脓性甲沟炎,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由局部损伤(嵌甲修甲不慎、外伤、咬甲、甲周倒刺等)产生,也可因甲癣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初期表现甲沟侧面皮肤皱襞红肿、伴疼痛,逐渐蔓延至整个指(趾)甲周围,严重时形成脓肿,反复发作可引起嵌甲、甲增厚、粗糙等。慢性甲沟炎多为念珠菌感染所致,多发生于长期水中作业者,如鱼贩、家庭妇女等,也可见于糖尿病患者,表现为甲皱襞红肿,可见少量渗液,一般无脓液,也可出现甲真菌病样甲改变。
多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只有当机体防御功能降低,甲周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或致病菌数量、毒力过大时,才会引起感染。
多由急性甲沟炎治疗不及时或再次被感染而发生,指(趾)甲下可能呈现绿、黄或黑色的感染征象。
是急性甲沟炎治疗不及时导致的化脓性炎症。
大多数位于足部第一趾,指(趾)甲前端的一个角或两个角刺入甲沟深处,长不出来。
由于指(趾)甲长到肉里而引起的甲沟炎,多见于大拇趾,向侧面生长的甲板长入甲皱壁中,导致疼痛和发炎,严重者出现化脓症状。
甲沟炎多因微小刺伤、挫伤、倒刺或剪指甲过深等损伤而引起,也可由甲真菌病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常见的病因是甲板刺伤甲沟皮肤,部分人剪指甲过深或者穿的鞋挤脚,容易使指/趾甲刺进肉里面,甲沟皮肤破损后继发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这种细菌存在于人的皮肤表面,一般情况下仅为污染,并不发生感染,这是因为人体具有局部和全身的防御功能。只有当机体防御功能降低,甲周皮肤出现破损,或致病菌数量、毒力过大时,才会引起感染。慢性甲沟炎多由于环境潮湿、皮损浸渍而造成绿脓杆菌、真菌(念珠菌、曲霉菌等)及普通变形杆菌等的感染,处理不及时则形成甲下脓肿,亦可发展成慢性甲沟炎及慢性指骨骨髓炎,出现慢性窦道、肉芽组织自窦口向外突出等症状。
多由急性甲沟炎治疗不及时或再次被感染而发生,甲板变得凹凸不平而带坑纹,甲板下可能呈现绿、黄或黑色的感染征象,多由真菌感染和(或)细菌感染引起。糖尿病患者以及双手经常浸在水中工作的人,如家庭主妇、渔民、清洁工人、酒吧侍者、厨师等容易患上慢性甲沟炎。
化脓性甲沟炎是急性甲沟炎治疗不及时导致的化脓性炎症。
单纯性甲沟炎大多数位于足部第一趾,趾甲前端的甲板侧端角质深入甲沟深处生长。每隔2~4周,足趾就会有胀痛感,不小心碰到就会有钻心的剧痛,剪掉后疼痛就会消失,但是过段时间又会出现。长时间行走或不修剪趾甲,足趾就可能肿胀发红,甚至在甲沟处出现渗液和肉芽样组织。
嵌甲性甲沟炎是由于趾甲嵌进甲周皮肤里而引起的甲沟炎,足趾甲沟存在炎症超过3周后,就要考虑是由于嵌甲所致。多见于大拇趾,向侧面生长的甲板嵌入甲皱壁中,导致疼痛和发炎,严重者出现化脓症状。临床上女性好发,如修甲过度、鞋子过紧、鞋跟过高等。
急性甲沟炎治疗不及时或再次被感染化脓。
长时间行走或不修剪趾甲,在甲沟处出现渗液和肉芽样组织。
指(趾)甲长到肉里、指(趾)甲修剪过深而引起。
双脚或双手长期浸泡或接触刺激物品,穿的鞋子不透气、闷脚容易患甲沟炎。
甲沟炎是常见的皮肤病,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是细菌通过甲旁皮肤的微创破损侵及皮下,并生长繁殖而产生。病菌从伤口入侵,沿甲沟扩散,引起指甲周围的组织发炎、红肿、疼痛、流脓等症状。甲沟炎多见于青少年或妇女,一般可发生于手指或足趾,发于手指者常有啃手指的不良习惯,发于足趾者常由嵌甲继发感染引起,也可由甲癣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青少年或妇女。
常有啃手指的不良习惯者。
长时间行走或不修剪趾甲者。
糖尿病患者及外伤感染者。
双手经常浸在水中工作的人。
甲沟炎是常见的指(趾)甲及周围软组织的感染性疾病,表现为指(趾)甲及周围软组织轻微红肿、疼痛及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严重的患者甚至可以出现中毒的感染症状,包括畏冷、发热等。
急性甲沟炎刚开始时指甲的一侧轻度疼痛和红肿,之后加重化脓,脓液向另一侧或甲下蔓延,形成甲下脓肿,在甲下可见到黄白色脓液,使深处指甲与甲床分离,在足趾嵌甲的一侧常有慢性肉芽组织曾生,使伤口长期不愈。
慢性甲沟炎可发生在手指和足趾,趾甲甲板变得凹凸不平而带坑纹,甲板下可见绿、黄或黑色的感染征象。由于过度生长的指(趾)甲陷入甲沟软组织内诱发甲沟红肿、疼痛、行走困难,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甲沟有轻度红肿、疼痛、甲小皮剥脱,少量脓液由甲沟流出,甲的边缘和甲沟处变黑,且可逐渐产生结节状或蕈状突起的炎症肉芽组织,不时分泌出脓液。
足趾有胀痛感且肿胀发红,甚至在甲沟处出现渗液和肉芽样组织。
大拇趾向侧面生长的甲板长入甲皱壁中,导致疼痛和发炎,严重者出现化脓症状。
极少部分严重的患者还可以引起中毒的感染症状,包括畏冷、发热等。
甲沟炎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较低,但病情严重时会并发化脓性趾炎、甲床损伤、骨髓炎。
甲沟炎可以发生在手指甲,也可以发生在脚趾甲,属于指(趾)甲周围的软组织感染,严重者会形成甲下积脓,当有脓肿形成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切开引流。
甲沟红肿严重且无法缓解时,需及时到医院治疗。
当甲下有脓肿形成时,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切开引流。
甲沟只是单纯红肿时,可到皮肤科就诊。
当甲下有脓肿形成时,需要到普外科切开引流。
糖尿病病人患甲沟炎时,需要到内分泌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有什么症状?
症状持续多久?
有无身体其他不舒服?(如发热、头晕等症状)
近期有无受到外伤?
对于甲沟炎患者,医生会建议患者做血常规检查,以明确有无白细胞增多。
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患者,应做脓液细菌培养,必要时加做药敏,以明确致病菌及敏感的抗生素。
甲沟炎发生在一侧甲沟皮下,出现红肿、疼痛,症状加重则疼痛加剧,红肿区有波动感,炎症蔓延可引起甲下脓肿。
甲沟炎症状较轻者可用抗生素治疗,症状较重时或脓肿形成时,需做手术拔除部分指甲或将脓肿切开引流。
对于慢性甲沟炎,尤其是真菌感染者,要同时治疗真菌感染,保持足部干燥,穿宽松透气的鞋子。如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行个性化的手术治疗。
甲沟炎早期指(趾)甲一侧轻度疼痛和红肿,可行保守治疗,给予2%~5%碘酒涂抹患处,高锰酸钾溶液多次反复涂,口服抗生素等效果较好。甲沟炎在脓肿未形成之前,可以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患指(趾),也可以用酒精或者黄药水浸泡患指(趾),再加局部理疗热敷、口服消炎药等治疗。
如果形成脓肿以后,应该在甲沟旁脓肿明显处纵行切开皮肤引流,可以用无菌手套皮条引流,定期换药,避免造成脓性指(趾)头炎发生。如指(趾)甲影响引流,必要时行部分指(趾)甲切除或拔甲治疗,要充分引流。
甲沟炎发作时会表现出红肿、疼痛,严重时会化脓感染,影响患者行走,带来极大不便,且复发率高。
甲沟炎会反复发作,可以考虑拔甲治疗,但不能根治,因为其复发率高。
如果甲沟炎治疗及时、护理得当,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症状较轻者无需复诊,化脓感染者行切开引流后需一周到医院复查。
甲沟炎患者饮食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多补充维生素,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进食刺激性食物。
适合吃富含优质蛋白食物,如牛奶、肉类。
适当补充营养,可试服维生素A、维生素B、铁剂或富含明胶的食物。
不宜吃鱼、虾、螃蟹等海鲜产品。由于甲沟炎是炎症,海产品会加重局部的水肿、渗出。
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由于辛辣食物会造成人体排汗,会加重甲沟炎滋生分泌物。
甲沟炎患者要做好指(趾)甲周围皮肤清洁,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手术切开引流者需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
平时爱护指甲周围的皮肤,不使其受到任何损伤,指(趾)甲不宜剪得过短,更不能用手拔“倒刺”。
如已化脓则应到医院及时切开,将脓液引流出来,防止感染蔓延,引起指(趾)骨骨髓炎。
平时注意手指的养护,洗手后、睡觉前擦点橄榄油或护肤膏,可增强甲沟周围皮肤的抗病能力。
勤剪脚趾甲,剪成弧形,甲沟两侧不留趾甲尖,不随便修剪甲沟。发现脚趾相互挤压应用适量消毒棉、软物放入趾缝中隔开,使脚趾正常发育,防止压迫趾甲嵌入甲沟。
当甲沟炎化脓感染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将脓包切开引流或拔甲治疗。
切开的伤口出现感染时,应及时到医院找相关医生进行处理,切不可私自处理。
甲沟炎复发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甲沟炎包括平时爱护指(趾)甲周围的皮肤,勤剪脚趾甲,甲沟两侧不留趾甲尖,使脚趾正常发育,防止压迫趾甲嵌入甲沟。
发现指(趾)甲出现红肿、疼痛症状时,早期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木刺、竹刺、缝衣针、鱼刺等是日常生活中最易刺伤甲沟的异物,参加劳动或忙于家务时,应格外小心。
手指、足趾有微小损伤时,可涂擦2%碘酒,以防止发生感染。
如果甲下积脓,应将指(趾)甲拔去,以利于充分引流和彻底治愈。
选择舒适、轻便的鞋。